在红军时期和抗战期间,我军曾经设立过“某某纵队”的番号。然而,那时的纵队并不是固定编制的单位,往往是根据特定的战略任务或作战需要临时编成的,目的是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或战略方向。直到解放战争时期,我军逐步编组了各大野战军,纵队编制才开始逐渐固定下来,成为了师、旅级别以上的正式编制单位。
进入解放战争后,纵队编制的标准逐渐明确,尤其是随着我军组织结构的不断发展。在“三三制”编制的确立后,每个纵队通常辖有三个旅或师,这也成为了纵队编制的基本标准。尽管有时会根据作战需求,某些纵队的师旅数量可能会有所增减,但这种情况相对较为特殊,不是常态。随着各类兵种的不断发展,纵队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,出现了特种兵纵队、炮兵纵队、铁道纵队等类型。尽管如此,相较于传统的野战步兵纵队,这些特种兵种的纵队数量较为有限,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纵队大多还是指步兵纵队。特别是在“三三制”编制下,传统的步兵纵队通常都辖有三个步兵师。
1948年,随着辽沈战役的临近,东北我军的兵力已经突破了100万人,其中野战主力约有70万人的规模。那时,东野已建成12个步兵纵队,从第1纵队到第12纵队,其中独特的是,东野有一个第5纵队,这在其他野战军中是唯一的。按照通常的编制,一个纵队应辖有三个步兵师,那么这12个步兵纵队就相当于36个步兵师。尽管如此,东野的正规步兵师虽然各自编制为1万多人,但36个步兵师的兵力,加上纵队直属队和其他支援兵种(如炮兵、铁道纵队和骑兵部队),似乎兵力依然无法达到70万。那么,这部分额外的兵力究竟去了哪里呢?
展开剩余62%答案其实很简单,就是“独立师”。在东北,我军在发展过程中曾大量编制了独立师,其中一些独立师最终被编入野战纵队,升格为正规部队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尤其是到了1948年,东北我军的独立师数量达到了15个。具体来说,东北人民解放军的独立第1师到第11师,以及冀察热辽军区所属的独立第4、第6、第7和第8师,这些加起来共计15个独立师。而在辽沈战役爆发前,战斗过程中又以地方独立团组成了独立第12、第13和第14师,总计18个独立师。
这些独立师的编制虽然不如正规纵队的步兵师那么完善,尤其在炮兵等技术兵种的配置上较弱,但它们的兵力和装备也不容小觑。事实上,这些独立师的规模普遍在几千人到万人左右,尽管它们在正规战斗和大规模野战方面的经验较少,但凭借其较强的作战能力和训练基础,依然能够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。在辽沈战役中,这些独立师也积极参与了战斗,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。
例如,在围困长春的作战中,东野的第6纵队第18师和第12纵队携带几个独立师参与了围城行动。随后,原先的第18师和第12纵队执行了其他任务,东野又增派了若干个独立师,使得参与围城的部队达到了11个独立师,加上一支骑兵师。这种编制不仅有效地封锁了长春周围的敌军,还使得东野的野战主力得以抽调到其他战场。长春解放后,第12纵队又带领几个独立师南下执行新的作战任务。
另外,独立第2师则直接参与了针对廖耀湘兵团的战斗,之后协同主力解放了营口,表现出色。而在冀察热辽军区的独立师中,早期独立第4、第6和第8师参与了对北宁线附近诸点的进攻。在塔山阻击战期间,独立第6师和第8师承担了南方战线的牵制任务,有效地拖住了敌军第54军的主力,防止其全力进攻。
可以看出,在辽沈战役中,这18个独立师大多数都参与了战斗,其中如独立第2师等还立下了赫赫战功。虽然这些独立师没有单独编成纵队,但它们的战斗力和规模相当于六个关内野战纵队,总兵力达到10多万。在辽沈战役结束后,这些独立师被重新整编,一部分合并到了正规纵队中,进一步加强了东野的战斗力。通过这一过程,东野的部队结构更加成熟,战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。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