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亡簋:穿越三千年的历史见证者
在华夏大地的历史深处,青铜器作为古老文明的璀璨明珠,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。其中,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,成为了历史研究的重要瑰宝。而在这些青铜器中,天亡簋犹如一颗耀眼的星辰,散发着独特的魅力。它的出土,犹如一把钥匙,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三千多年前西周初期的大门,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时代的政治、军事、宗教与文化。
周原,这片位于关中平原西部,涵盖岐山、扶风、眉县等地的古老土地,在西周时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。《诗经・大雅・绵》中 “周原膴膴,堇荼如饴” 的赞美,生动地描绘了它的肥沃富饶。周武王选定镐京为都城后,将岐周故地赐予周公和召公作为采邑,使得周原长期成为政治活动的核心区域。然而,西周末年的战火,无情地打破了这片土地的繁荣,使其逐渐走向衰败。但也正是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,孕育出了无数珍贵的青铜器,被誉为 “青铜器之乡”。何尊、大盂鼎、毛公鼎等举世闻名的珍品皆出土于此,而天亡簋,也是这片神奇土地馈赠给后世的瑰宝之一。
展开剩余82%据传清道光年间的一个深秋,陕西郿县(今宝鸡市眉县)的田野里,寒意已悄然弥漫。农民王二柱像往常一样,扛着锄头来到自家地里翻土。地里的土块因干旱而坚硬,每一锄头下去都要费不少力气。当他挥动锄头重重砸向一块凸起的土坡时,“哐当” 一声脆响,锄头像是撞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,震得他虎口发麻。王二柱愣了一下,好奇心驱使他蹲下身,用手拨开周围的泥土。
随着泥土一点点被清除,一件布满铜锈的器物边缘逐渐显露出来。他心里咯噔一下,这荒郊野岭的,难道挖到了宝贝?他顾不上寒冷,加快了手上的动作,用锄头小心翼翼地刨开周围的土。不一会儿,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铜器完整地出现在他眼前。器物表面覆盖着厚厚的绿锈,却依然能看出精美的纹饰,四个兽形耳坠在昏暗的光线下若隐若现。王二柱又惊又喜,他从未见过如此稀罕的物件,只是觉得这东西沉甸甸的,不像凡物。他环顾四周,见没人注意,赶紧把青铜器重新埋好,做了个记号,然后匆匆收工回家。
回到家后,王二柱把这事告诉了妻子。妻子听后也很惊讶,劝他别声张,这年头兵荒马乱的,怀璧其罪。可没过几天,王二柱挖到宝贝的消息还是传了出去。邻村一个做古董生意的贩子找上门来,出价五十两银子想买下这件东西。王二柱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钱,犹豫再三,最终还是把青铜器卖给了贩子。他不知道,自己亲手挖出的这件器物,就是后来震惊世人的天亡簋,而它的传奇之旅,也就此拉开序幕。
自出土后,天亡簋便开始了它充满传奇色彩的流浪之旅。古董贩子买下天亡簋后,连夜赶路,想把它卖给城里的大收藏家。可在途中,他遇到了一伙劫匪。劫匪抢走了他身上的钱财,看到天亡簋时,觉得这铜疙瘩不值钱,随手扔在了路边。幸好一个路过的书生认出这可能是件古物,便把它捡了起来,带回了家。书生家境贫寒,却酷爱研究古籍,他对着天亡簋仔细端详,虽然看不懂上面的铭文,但能感觉到它的不凡。
后来,书生为了凑钱给母亲治病,不得不把天亡簋卖给了当地的一个地主。地主把它当成了摆设,放在家里的客厅里,招待客人时还会拿出来炫耀一番。可没过多久,地主家遭遇变故,家产被抄,天亡簋又被当作赃物没收,几经辗转,落到了一个古董商人手中。这位商人懂行,看出了天亡簋的价值,便把它带到了京城。在京城,天亡簋被多位收藏家争相追捧,价格一路飙升。每一次易主,都伴随着一场激烈的争夺,背后藏着数不清的算计与博弈。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终于,在 1950 年,天亡簋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。它被收入中国历史博物馆(今中国国家博物馆),从此结束了多年的漂泊生涯,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安稳归宿。在这里,它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研究,开始向世人展示它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。2013 年 8 月 19 日,天亡簋被国家文物局列为《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》中的珍贵文物,这无疑是对它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。
天亡簋通高 24.2 厘米,口径 21 厘米,底径 18.5 厘米,其造型独特,侈口、圆腹、圆足、方座,腹附四耳,耳作兽形,均有垂珥,鼓腹较深,圈足下连铸方座。器腹与圈足饰蜗体兽纹,这些纹饰线条流畅,造型古朴,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。在古代,青铜器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器具,更是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。天亡簋作为西周时期的青铜礼器,其庄重典雅的造型,彰显了当时高超的铸造工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念。
然而,天亡簋真正的价值,不仅仅在于其精美的外观,更在于器内底铸刻的 8 行 78 字铭文。这些铭文犹如一部微缩的史书,记录了西周初年的重大历史事件,为我们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。但铭文的内容深奥难懂,历代专家对其解读也存在诸多分歧。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解读为:在乙亥这天,王室举行了盛大的典礼。王室的三方势力齐聚,共同在天室进行祭祀。仪式结束后,天亡神佑护着王。殷商的后裔们祭祀了王的不朽功绩 —— 文王,同时敬献了上帝。文王的崇高德行受到赞誉,王作省与王作赓,彰显了其不凡的政绩。终于完成了殷商先王的祭祀。到了丁丑日,王再次举行盛宴,宴请四方。天亡神再次降临,王赐予其爵位和赵,以此表达对其功绩的敬意。唯朕有蔑,因此将这份荣耀铭记在尊簋之上,以示后人。
从这段铭文中,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,亲眼目睹三千多年前那场盛大而庄严的祭祀典礼。周武王,这位西周的开国君主,在推翻殷商王朝后,为了祭告其父周文王,并祈求上帝的庇佑,在天室举行了这场隆重的祭祀活动。作器者天亡,或许是一位重要的辅臣,在祭祀活动中襄助武王,发挥了关键作用。祭祀结束后,武王举行盛宴,宴请四方宾客,彰显了周朝的国威与繁荣。而天亡因受到武王的赏赐而倍感荣幸,于是将这一荣耀时刻铭刻在簋上,流传后世。
铭文中提到的祭祀上帝和文王的王,正是周武王。而关于制作这件器物的匠人 “天亡”,学界也存在不同的观点。有人认为 “天亡” 可通假为 “太望”,即指太公望姜子牙;也有人认为制作器物的人并非 “天亡”,而是朝中一位名为 “退” 的乐官。无论哪种观点正确,都无法改变天亡簋作为西周早期历史重要见证者的地位。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西周初年政治、军事、宗教、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,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入、更直观的认识。
从政治角度来看,天亡簋的铭文反映了西周初期政权的巩固和统治秩序的建立。周武王通过祭祀活动,强调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是受命于天,同时也借助对文王的祭祀,凝聚了周人的向心力,加强了对天下的统治。从军事角度而言,铭文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战争场景,但却暗示了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胜利成果,以及周人在建立新王朝后,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视。在宗教方面,对上帝和文王的祭祀,体现了西周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天命观念,宗教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。而从文化角度来看,铭文的记载方式和语言风格,不仅开创了中华千古词赋的先河,体现了我国韵文的最早表现形式,也反映了西周初期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。
发布于:福建省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