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文远,这位从普通战士一步步成长为将军的人,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。他出身平凡,家庭背景没有显赫,文化程度也不高,那他是如何一路晋升、成为军队高层的呢?究竟是什么使他脱颖而出,得以屡次晋升?有分析指出,正是四个关键因素让高文远成功突围。那么,这些分析真的准确吗?高文远的经历究竟怎样?
高文远出生于1938年,来自湖北武汉的祁家湾街。19岁那年,他响应国家号召,参军入伍。经过新兵训练后,他被分配到了解放军公安部北京市总队服役。在部队里,高文远一丝不苟,脚踏实地,努力完成每一个任务,赢得了领导的认可和战友们的信赖。
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。1979年,在庆祝建军35周年的国庆阅兵上,高文远被赋予了一个重大的任务——组织武警阅兵方队,接受邓小平的亲自检阅。为了这一天,他带领队伍进行了严密的训练。阅兵当日,他所指挥的方队精神焕发,动作精准,表现出色,赢得了邓小平的高度评价。最终,他因此荣获了个人三等功。这一荣誉标志着他在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显赫表现。
从武警部队参谋长逐渐晋升为副司令员的过程中,高文远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突出的能力,获得了多次机会。1990年,他晋升为少将警衔,七年后又获得中将警衔。关于高文远的迅速晋升,分析人士认为,有四个原因起到了关键作用。第一,武警部队的几次大规模内部整顿和人事调整,为像高文远这样的正直之士提供了机会。在这些整顿中,一些不合规的军官被严肃处理,空缺的岗位自然由他人填补。高文远通过自己的努力,逐步获得了晋升。第二,他没有背景,全凭自己的实力稳步上升。第三,高文远非常珍惜自己的岗位,始终严格要求自己,并尽力完成所有任务。第四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他的品德高尚,许多人都称赞他为人正直、心地善良。
展开剩余62%说起高文远的私人生活,他的家庭也有着动人的故事。高文远和妻子胡玉兰的感情堪称传奇。两人早在高文远参军前便已结婚。那时,高文远在老家务农,文化程度不高。一次,胡玉兰途经高文远的家乡,身心疲惫。出于好意,高文远送给她一些食物。村里的人看到这一幕,便开玩笑地说:“文远,你年纪不小了,玉兰看起来不错,你俩挺合适的。”高文远也确实被她吸引,不久后,他鼓起勇气向胡玉兰表达了心意。于是,他们结婚了。随着高文远参军,胡玉兰独自守着家里的土地,艰苦耕作,直到高文远当上营级干部,他们才真正团聚。两人相敬如宾,几十年里几乎没有争执,胡玉兰为高文远生育了五个孩子。
高文远有着豪爽的性格,尤其喜欢喝酒,并且酒量惊人。担任武警部队后勤工作的过程中,他常常和财政部的官员一起喝酒,一边聊着部队的困难,一边请求拨款。因为他真诚的态度和直率的个性,许多人对他深感钦佩,纷纷同意尽快提供资金支持。
虽然外界普遍认为高文远是个豪爽直率的“粗人”,但熟悉他的人知道,他其实是个“粗中有细”的人。他曾分享过两件小事,足以证明这一点。小时候,他家里给了他两角几分钱去买东西,然而途中,他不小心丢失了这些零钱。当时的两分钱非常重要,他急忙回家拉着全家一同寻找,最后花了近三个小时才找回这几分钱。那一刻,他抱着大人哭了出来。另一件事是,他的侄子从小到大,都会在他回家时带些礼物回去,等侄子长大后,每年也会回馈给他礼物,渐渐地,这变成了“长辈补贴”小辈的方式。这些细节一直被高文远铭记在心。
高文远一直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。1990年,当家乡的地方领导到北京参加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会时,高文远亲自前往与家乡领导一一握手,并嘱咐代表们:“你们把老家的优质稻米带到京城,推向全国,这可真不容易!”他与家乡领导的交情深厚,谈事情时少不了酒桌上的交流。一盘冷冻肉,几瓶白酒,边谈边喝。他曾因酒量过大灌倒了好几个地方领导,大家都开始为“应付”高文远的宴请找借口,但高文远总是不放过每次与家乡人谈话的机会,热情地邀请他们到自己家中,酒水不断。
作为一名来自农民家庭的将军,高文远豪气干云,声音洪亮,但他对细节的关注让人敬佩。在他的军事生涯中,他始终脚踏实地,清正廉洁,专心为武警部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他从未谋取私利,而是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,这也是他不断晋升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