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古装影视唇妆的演变紧扣各朝代审美,从形状、颜色到涂抹方式都极具时代特色,既贴合历史背景,又能强化角色气质。
先秦至汉代:简约内敛的初始形态
这一时期唇妆以 “实用修饰” 为主,风格朴素不张扬。
唇形:追求 “樱桃小口” 的雏形,涂抹范围集中在嘴唇中央,略小于天然唇形,线条圆润。
颜色:以浅朱红、淡粉色为主,选用天然植物染料(如朱砂、红蓝花),妆感清雅。
特点:无复杂技法,仅起到提亮气色的作用,贴合先秦的素雅审美与汉代的端庄风气,影视中多用于平民女子、贤淑贵族角色。
魏晋南北朝:灵动多变的过渡阶段
唇妆逐渐摆脱单一,开始注重 “形态差异化”,呼应时代的洒脱风气。
唇形:出现 “含丹唇”“朱唇” 等样式,涂抹范围略有扩大,部分贵族女子会将唇形画得更纤细,凸显娇俏。
颜色:在朱红基础上增加了深红色调,部分地区流行 “绛唇”(深朱色),少数追求个性的女子会用淡紫色调,打破单一。
特点:强调唇形的立体感,线条比秦汉更清晰,影视中可用于塑造魏晋名士的女眷、灵动的民间女子。
隋唐:张扬华丽的鼎盛时期
唇妆随盛唐风气走向开放,样式丰富、色彩浓烈,是历史上的巅峰阶段。
唇形:样式极多,核心有 “点绛唇”(仅点涂唇中央,小巧如红豆)、“石榴娇”(唇形圆润饱满,略大于天然唇)、“樱桃唇”(窄小尖圆,形似樱桃)、“露珠唇”(唇峰圆润,唇尾收尖,如含露珠)。
颜色:以大红色、正朱色为主,盛唐流行 “朱赤” 色,中晚唐出现深紫色、赭红色,部分贵族女子会用金粉调和唇脂,打造华丽感。
特点:色彩浓烈、形态夸张,强调 “视觉冲击”,影视中塑造盛唐贵妃、宫廷妃嫔时常用饱满唇形 + 浓艳色彩,民间女子则多用小巧的点绛唇,凸显灵动。
宋元:素雅内敛的复古回归
受程朱理学影响,审美趋于保守,唇妆回归简约,强调 “温婉含蓄”。
唇形:以 “樱桃唇”“点绛唇” 为主流,涂抹范围进一步缩小,唇形更窄小,线条柔和圆润,避免张扬。
颜色:以浅朱红、淡粉色、豆沙色为主,摒弃浓艳色调,追求 “自然好气色”,部分后妃会用略带光泽的淡红色,凸显华贵却不张扬。
特点:妆感清透、颜色柔和,影视中可用于塑造宋代才女、元代贵族女子,传递温婉端庄的气质。
明清:精致柔美的成熟形态
唇妆在素雅基础上更趋精致,细节处理考究,贴合 “典雅柔美” 的审美。
唇形:延续 “樱桃唇”“点绛唇”,但线条更细腻,唇峰清晰,唇尾微微上翘,打造 “含情脉脉” 的效果;部分贵族女子会将唇形画得略饱满,避免过于单薄。
颜色:以豆沙色、淡粉色、浅朱红为主,其中豆沙色(介于粉与棕之间的柔和色调)成为主流,既显气色又不张扬,后宫高位妃嫔会用偏深的朱红色,彰显身份。
特点:强调 “柔美感”,唇脂质地更滋润,妆感细腻,影视中《红楼梦》角色的唇妆是典型代表,林黛玉的淡粉豆沙唇、王熙凤的深朱唇,既贴合身份,又传递人物气质。
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