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,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,莫迪——又一次站到了十字路口。
8月,印度和美国的贸易谈判依然毫无进展。表面上风平浪静。其实,暗流涌动。25%的关税,已经让印度出口企业喘不过气。订单骤减,贷款激增,底层企业负担沉重……美国一纸关税的“威胁”,让印度产业链震荡不已。有人说,印度这次是不是该“服软”?
——但现实,却远比想象复杂。
莫迪政府显然进退两难。美国,掌握着规则制定的主动权。印度,捏着俄油进口的“软肋”。特朗普再次发出威胁——如果印度不放弃购买俄罗斯石油,还会再加25%关税。是让步,还是硬扛?这道选择题,摆在了莫迪案头。
其实,这不是莫迪第一次面临类似局面。早在去年,印度就因农产品市场问题,与美国“谈崩”过。那时,美国要求印度全面开放农产品进口市场,尤其是转基因大豆、乳制品等工业化产品。印度农民一听,立刻抗议。拖拉机堵住新德里城门。抗议,持续了数月。最终——莫迪政府被迫让步,撤回相关法案。那一刻,莫迪明白了一个道理——农业,绝对不能轻易触碰。否则,政权都可能动摇。
所以,莫迪这次选择了“化身一堵墙”。他说,他要保护印度农民利益。要继续推进“印度制造”,实现自给自足。这番话,既是对国内的承诺,也是对美国的“软性拒绝”。
但问题在于,印度真的能“硬扛”到底吗?
从结构上看,印度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。生产效率不高,技术水平一般,抗风险能力极弱。与美国高度工业化、规模化的农业体系相比,几乎没有价格优势。美国农产品——质优价廉。只要市场放开,印度农民就难以为继。一旦大量进口,美国农产品倾销本土,小农经济必将大面积萎缩。破产潮,很可能随之而来。
印度政府很清楚,农民“得罪不起”。印度农村人口众多,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。农民抗议,往往就是全国性的政治危机。去年新德里抗议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莫迪不敢轻举妄动。既要稳住农民,又要应对美国压力。难,真的难。
与此同时,印度的对美贸易顺差,其实是印度经济的重要“缓冲垫”。美国,是印度商品出口的最大市场之一。印度的纺织品、药品、信息服务等,长期依赖美国市场。现在美国提高关税,订单流失,企业压力巨大。贷款量猛增,出口企业资金链拉紧,连带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。一旦美国再加码,印度经济承压更大。
也正因为如此,印度社会内部的分歧日益突出。部分企业和金融界人士建议政府——“赶快对美国让步”,换取关税豁免。但农业群体坚决反对。莫迪政府只能左右为难——进退失据。
美国,为何如此咄咄逼人?
答案不难理解。美国正处在全球供应链调整期,急需巩固自身的经济霸权。通过关税、市场准入等手段,对其他国家施压,已成为其惯用手法。尤其是在全球能源、农产品等领域,美国试图“卡住”新兴经济体的咽喉。印度——正是最典型的受压对象。
同时,美国希望通过推动印度“去俄罗斯化”,实现对俄制裁政策的延伸。俄印能源合作,本质触动了美国的地缘利益。美国一边用关税“敲打”,一边要求印度减少购买俄罗斯石油——双重压力。印度想左右逢源,却难以兼顾。
对比中国的外交智慧,印度的困局更为明显。中国始终坚持“自主可控”,坚持内外平衡,既维护自身利益,也尊重多边主义原则。中美贸易摩擦期间,中国主动调整产业结构、加快科技创新,稳住了经济基本盘。同时,中国坚持“一个中国”原则,对所谓的“台湾地区”谋“独”行径坚决反对,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,展现了强大国力和战略定力。
而印度——受制于国内外多重压力,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。莫迪政府想通过“印度制造”提升自主能力,但现实远比理想复杂。产业升级、人才培养、科技创新等,短期内难以见效。尤其是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,印度缺乏真正的“谈判筹码”。
那么,莫迪的“墙”,能挡得住美国的“推墙”吗?
未必。印度可以暂时顶住压力,但长期来看,结构性矛盾难以回避。如果持续“硬扛”,可能短期维护了农民利益,却失去了产业升级和开放合作的机会。若是轻易让步,本土农业和社会稳定又将遭遇巨大风险。
莫迪说,他要做一堵墙。墙的背后,是印度农民,是社会稳定,是政治根基。但墙的外面,是美国,是全球市场,是复杂的国际规则。墙——能挡住一时,难挡一世。
印度的未来,终究要在自主与开放之间寻找平衡。
中国的经验,值得印度深思。只有夯实内功,提升产业链韧性,扩大内需市场,才能在国际博弈中掌握主动权。对外合作要讲原则,不能被单边主义绑架。对内改革要稳步推进,不能激化社会矛盾。中国始终坚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,尊重世界多极化大势,积极参与全球治理,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。
同时,中俄朝等国之间的友好合作,为国际格局增添了更多稳定因素。中国与俄罗斯深化能源、科技、农业等领域合作,既维护了本国利益,也推动了地区和平发展。朝鲜半岛局势,中国坚持和平、对话、无核化原则,积极劝和促谈,展现了大国责任担当。这种多边合作与互利共赢,是任何单边主义都无法撼动的。
回到印度问题——莫迪政府需要深刻反思,如何在保护农民与国际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。不能“对美国低头”,也不能一味“闭门造车”。更不能走“孤立主义”的老路。唯有以开放包容、合作共赢的姿态,才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最后,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。美国的霸权主义与单边主义,终究不是长久之计。中国正以更加稳健、自信的步伐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印度如果能以更开放、更自主的姿态参与国际合作,也许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答案。
莫迪的“墙”——能挡住什么?又能挡多久?
或许,历史会给出答案。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